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通過省部共建、對口支援、基礎能力建設等重大舉措,瞄準中西部高等教育集中發力。2012年以來,我國開始實施包括“一省一校”在內的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實施對口支援西部100所高校計劃,推動中西部高等教育步入改革發展快車道。
著眼未來力補短板
4月27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中西部教育發展補短板,夯實發展基礎、促進社會公平。此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中西部教育發展的指導意見》。兩天后,教育部部長助理陳舜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表示,實現國家教育現代化,關鍵在中西部,重點在中西部,難點也在中西部。
其實,力補短板始終是中西部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主基調。以“一省一校”建設為例,在教育部、財政部指導14所實施高校編制了建設規劃、工作方案和資金規劃后,各實施高校在對學校未來發展進行整體設計時,無不著眼于“填平補齊”,力求通過強化辦學特色、改善辦學條件、夯實發展基礎,在推進“一省一校”工作中顯著提升學校綜合實力。
作為西藏教育的“當家人”,西藏自治區教育廳黨組書記普布次仁一方面欣喜于這些年西藏高校的快速發展,一方面也清楚看到西藏高校存在的差距和短板,希望借國家政策的東風讓西藏高等教育再上一個臺階。
“根據木桶理論,一只水桶能裝多少水并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取決于最短的那塊木板。實現2020年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對于東部沿海地區來說,任務容易實現,但對于甘肅等西部欠發達地區來說,卻是一個嚴峻挑戰。”甘肅省教育廳廳長王嘉毅坦言,貧困地區要發展,需要教育來“托舉”。
截至2016年5月,教育部與中西部省份已經完成共建49所高校,在建4所高校,占開展共建高校總數的67%。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工作實施以來,通過系列扶持措施,共建高校的地位和作用愈發突出。中西部共建高校擔負了中西部地方高校30%以上的研究生培養任務,集中了中西部高校1/3以上的一級學科博士點、65%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6%的國家重點學科、56%的中西部地方高校兩院院士,對于提高我國中西部高等教育整體水平,促進高等教育協調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
瞄準需求深度轉型
2016年初的全國教育工作會議為今年的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畫出了“新跑道”:在鼓勵具備條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上,將修改高校設置標準,既鼓勵發展綜合性大學,也支持發展小而精、有專業特色的學校。制定應用型高校標準,引導高校面向市場主動調整專業設置和資源配置,對人才培養進行第三方特別是需求方評價。
安徽師范大學便是轉型的受益者。近年來,在國家振興中西部高等教育發展政策支持下,學校先后獲得“中西部地方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全國首批10所“部校共建新聞學院”試點單位、安徽省首批“地方高水平大學”等項目建設支持,改革動力和辦學活力逐步釋放。
“2015年,安徽省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達到88%。這幾年,安徽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都非常高,轉型效果明顯。”安徽省教育廳廳長程藝說。
2013年2月,為深度提升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教育部、國家發改委印發了《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建設工程規劃(一期)》,在“十二五”期間由中央撥款100億元,從硬件和軟件兩個方面,支持24個中西部省區(包括新疆生產建設兵團)100所地方本科高校加強基礎能力建設。
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校長王焰新看來,無論是轉型發展,還是基礎能力建設,都不能脫離經濟社會發展實際。他介紹說,中國地質大學在武漢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于2013年與武漢市聯合共建“武漢地質資源環境工業技術研究院”,努力使之成為集技術轉移、產品中試、產業孵化、技術服務、研發服務等功能于一體、政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協同創新平臺。不到3年時間,制度優勢開始顯現:該院不但承接了“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的物理平臺和“中國(武漢)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中心”的建設任務,孵化了數十家高新技術企業,而且為武漢市謀劃、推動了“中國寶谷”和“武漢氫能谷”兩個未來千億級產業的發展。
扎根土壤爭創一流
2016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提出,在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方面,高校要以學科為基礎,強化已有優勢,自主確定建設目標,避免平均用力。
王焰新認為,中西部高校要爭創一流,就必須立志高遠、走跨越式發展的道路,精心選擇發展路徑,通過在一些關鍵領域、關鍵環節取得重大突破,帶動學校的整體發展。
此前,教育部于2001年啟動實施的“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已經為中西部高校爭創一流打下了基礎。根據西部地區重點建設高校的學科特點和意愿,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13所高校被指定為支援高校,采取一對一的方式,以人才培養工作為中心,以學科專業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學校管理制度與運行機制建設為重點,對受援高校進行對口支援和全方位合作。截至2015年5月,支援高校已經發展到100所(其中本科高校72所),受援高校為75所(其中本科高校52所),涉及18個省(市、自治區)。